忘记密码?

关闭
手机版    当前所在城市:广州 [切换城市]

2010年广州中考语文试卷真题

2010年广州中考语文试题

 

第一部分  积累与运用(共33分)

一、(6小题,18分)

1.下列词组中,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(        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分)

  A.酝酿yùn      赏赐cì      倔强qiáng     恍然大悟huáng

  B.淳朴chún     玷污zhān     祈祷dǎo      梦寐以求mèi

  C.奢望shē      犀利xī      湛蓝zhàn     头晕目眩xuàn  

D.屋檐yán      篡夺cuàn    征兆shào     莫衷一是chōng

2.下列词语中,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(        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分)

  A.渡假      蜂拥而至      安祥      低回婉转

  B.松弛      变幻多姿      藉贯      提纲擎领

  C.提炼      不可明状      恬静      通宵达旦

  D.气概      迫不及待      和谐      融会贯通

3.下列句子中,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(        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分)

  A.发展学校办学特色和提倡创新教育都不应该为了作秀,而应扎扎实实地进行素质教育。

  B.专家认为食盐补碘是必要的,但也不能搞一刀切,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无碘盐的供应。

  C.“低碳”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,并逐步成为生活新时尚。

  D.经过工程队妙笔生花的整饰,广州老城区的许多破旧房屋面貌一新,确实令人赏心悦目。

4.下列句子中,没有语病的一项是(        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分)

  A.综合公众投票和专家评审的结果,“千年羊城,南国明珠”被正式定为广州城市形象的表述词。

  B.举办上海世界博览会,目的是通过这一国际性的展览平台,让广泛参与的国家得到深入的交流。

  C.去年入秋以来,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天气,云南地区甚至达到特大干旱等级。

  D.谁都不能否认,汉字书写最终升华为一门艺术,这在世界的各种文字发展史上不是一个奇迹。

5.下面语段的内容,偏离中心意思的一项是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分)

①“勤能补拙是良训,一分辛苦一分才”。②只要勤勉不懈,就能弥补个人天赋的不足,到达理想的彼岸。③曹雪芹“十年辛苦不寻常”写出了《红楼梦》。④司马迁忍辱负重十五年,笔耕不辍,完成了《史记》。⑤古希腊德摩梯尼小时口吃,发音不准,每天坚持含着石子练习朗读,五十年如一日,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。⑥由此可见,一个天资有缺陷的人,只要勤奋努力,做到“人一能之己百之,人十能之己千之”,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。

A.①③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②④            C.③④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⑤⑥

6.根据上下文,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,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(        )        (3分)

这是怎样亲近、怎样金碧辉煌的明月啊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我陶醉在这金色的梦中了……

①她的金色的柔光滟滟地泻在广裹的大地上,远近的房屋、树梢、山影、水痕,全都泛出了浅金色的光芒。

②她又是那么圆,圆得似乎要凸出来、蹦出来了。

③她低低的淳在澄净如洗的空中,离我那么近,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摘下。

④我狂喜地望着这神奇的月色,仿佛走进了金色的梦境,一切都是闪闪烁烁、蓬蓬勃勃的。

⑤一阵微风吹过,四野的金光便闪闪滚动起来!

A.③①④⑤②          B.③②①⑤④      C.⑤②③①④       D.⑤④①③②

二、(2小题,15分)

7.古诗文默写(10分)

1)根据课本,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

     A.旦辞爷娘去,暮宿黑山头,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

     B.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。客路青山外,行舟绿水前

     C.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依,日光下撒,影布石上。

     D.闻说双溪春尚好,也拟泛轻舟,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。

     E.人恒过然后能改,衡于虑困于心而后作,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。

     F.伤心秦汉经行处,宫阙万间都做了土。兴,百姓苦:亡,百姓苦。

2)根据课本,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。(六题只选四题作答。)

①国破山河在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。(杜甫《春望》)

②无意苦争春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。(陆游《卜算子•咏梅》)

③牺牲玉帛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,必以信。(《曹刿论战》)

④今当远离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,不知所言。(诸葛亮《出师表》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,铜雀春深锁二乔。(杜牧《赤壁》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,将登太行雪满山。(李白《行路难》)

3)根据语境,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。(①为必答题,2分;②为附加题,2分。加分后第7小题不能超过10分。)

   ①只有不断地读书,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,思想才能更加活跃,更加敏锐。这个道理早在朱熹的《观书有感》中有清晰表述:“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②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,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雄才大略的风云人物不断涌现。他们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,为人类文明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正如赵翼在《论诗》中所说的那样,“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8.按照课文的意思,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。(5分)

   1)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。(《与朱元思书》)

   2)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。(《小石潭记》)

   3)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(《桃花源记》)

   4)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。(《核舟记》)

   5)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(《曹刿论战》)

 

第二部分  阅读与鉴赏(共57分)

 

三、(4小题,16分)

阅读下面的文段,完成9-11题。

秦王怫然怒,谓唐雎曰:“公尝闻天子之怒乎?” 唐雎对曰:“臣未尝闻也。”秦王曰:“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”唐雎曰:“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?”秦王曰:“布衣之怒,亦免冠徒跣,以头抢地耳。”唐雎曰:“此庸夫之怒也,非士之怒也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,彗星袭月;聂政之刺韩傀也,白虹贯日;要离之刺庆忌也,仓鹰击于殿上。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,怀怒未发,休祲降于天,与臣而将四矣。若士必怒,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缟素,今日是也。”挺剑而起。

秦王色挠,长跪而谢之曰:“先生坐,何至于此!寡人谕矣,夫韩、魏灭亡,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徒以有先生也。”

(节选自《唐雎不辱使命》)

9.下列句子中,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(    )(3分)

   A.此庸夫之怒也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. 天下缟素    

      夫战,勇气也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可以弹素琴

  C. 秦王色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. 亦免冠徒跣

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徒属皆曰:“敬受命。”

10.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   )(3分)

A.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“伏尸百万”的可怕场景,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。

B.唐雎用专诸、聂政、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,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。

C.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,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。

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,“长跪而谢”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。

11.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。(4分)

①以头抢地耳。

②徒以有先生也。

12.阅读下面的宋词,然后回答问题。(6分)

江城子 密州出猎

苏轼

老夫聊发少年狂。左牵黄,右擎苍。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。为报倾城随太守,亲射虎,看孙郎。  酒酣胸胆尚开张。鬓微霜,又何妨?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

 

1)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。(4分)

2)“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?(2分)

四、(9小题,41分)

阅读下面文段,完成13-14题。

中国画的骄傲——《清明上河图》

黎孟德

《清明上河图》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,内容繁而不杂,场面多而不乱,无论状物写人,都合情合理。

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,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。农夫在田间耕作,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,一列行旅,有车骑仆从,正匆匆向城里进发,轿顶上插满了杨柳,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。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、风俗,展开了序幕。

画面渐进,路边酒肆、茶摊渐多起来,汴河也繁忙起来。沿河有许多粮仓,靠岸的船只,搭着跑板在卸货。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,水面几乎接近船帮,而卸完货的船只,则吃水较浅。河心一艘大船,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:河对岸,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。

画卷再展,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,横跨河面,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。一艘大船逆流而上,将要过桥,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。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,有的奋力划桨,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。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,帮着出主意。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,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,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。围绕这一紧急事件,作者远近照应,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。

桥上车水马龙,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。两岸挤满摊贩,店铺林立,百业兴旺。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,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,身子朝右,头却向左望,不知所从。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,双方奴仆各不相让,旁边有人在看热闹。桥上下来一辆驴车,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,车夫弯腰拱背,奋力抵住: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,摇头晃脑,漫不经心,缆绳也晃悠着,观者注意到此,多会心一笑。临河的茶肆中,茶客们或房间闲谈,或临窗眺望,好不闲适。

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,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,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,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,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,过渡自然。进城后,画面节奏放缓,城内道路纵横交叉,沿街店铺鳞次栉比,人物举止从容舒缓,或结伴而行,或揖让为礼,有官绅士兵、和尚乞丐、说书卖艺人……城里有官府宅第,有酒楼当铺,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:“香  ”、“孙羊店”等,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!

《清明上河图》运用中国传统“散点透视”法,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。远近人物,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,大有城楼房屋,小见铺内刀剪,无不刻画清晰,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,如此头绪众多、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,真可让人叹为观止!

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,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,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。

(选自《读懂中国》,有删改)

 

13.下面有关《清明上河图》的说法,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(        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分)

  A.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,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。

  B.画中巍峨的城楼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,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。

  C.画中景物,大到城楼,小到刀剪,都刻画得精细清晰,比例协调,无一处败笔。

  D.用“散点透视”法,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,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。

14.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《清明上河图》纷繁丰富的内容的?为什么这样写?     (4分)

阅读下面文章,完成15-16题。

不完满才是人生

季羡林

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。然而,自古及今,海内海外,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。所以我说,不完满才是人生。   

  关于这一点,古今的民间谚语,文人诗句,说到的很多很多。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: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”南宋方岳诗句:“不如意事常八九,可与人言无二三。”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,脍炙人口的。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。  

 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,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。他们君临天下,“率土之滨,莫非王土”,可以为所欲为,杀人灭族,小事一端,按理说,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。然而,实际上,王位继承,宫廷斗争,比民间残酷万倍。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,如坐针毡。虽然捏造了“龙御上宾”这种神话,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。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,他们最怕“一旦魂断,宫车晚出”。连英主如汉武帝、唐太宗之辈也不能“免俗”。汉武帝造承露金盘,妄想饮仙露以长生;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,期望借此以不死。结果,事与愿违,仍然是“龙御上宾”呜呼哀哉了。  

 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,“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”,权力极大,骄纵恣肆,贪赃枉法,无所不至。在这一类人中,好东西大概极少,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,久垂宇宙了。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,只是一个奴才,常言道:伴君如伴虎,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。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,一旦皇恩浩荡,钦赐极刑,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,立即涅盘,落得一个全尸。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,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。  

 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,日子就更难过了。建国前后,不能说没有区别,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“不如意事常八九”。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“宰”了一刀;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,踩了人一下,或者被人踩了一下,根本不会说“对不起”了,代之以对骂,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。到了商店,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,又得生一肚子气,谁能说,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?  

 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,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。只一个“考”字,就能让你谈“考”色变。“考”者,考试也。在旧社会科举时代,“千军万马独木桥”,要上进,只有科举一途,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《儒林外史》,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。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,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,啼笑皆非吗?  

  现在我们运气好,得生于新社会中。然而那一个“考”字,宛如如来佛的手掌,你别想逃脱得了。幼儿园升小学,考;小学升初中,考;初中升高中,考;高中升大学,考;大学毕业想当硕士,考;硕士想当博士,考。考,考,考,变成烤,烤,烤;一直到知命之年,厄运仍然难免,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,无所逃于天地之间,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?  

 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:“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。”所以我说“不完满才是人生”。这是一个“平凡的真理”;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,对己对人都有好处。对己,可以不烦不躁;对人,可以互相谅解。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。

(选自《季羡林随想录》,有删改)

 

15.对文中加点词“这种说法”所指代的内容,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(        )     (3分)

A.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。

B.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。

C.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

D.不如意事常八九,可与人言无二三。

16.结合全文,回答以下问题。

 1)作者在阐述观点时,选择了哪几类人作为例证?为什么要这样写?(4分)

2)作者提出的“不完满才是人生”这一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?(3分)

阅读下面文段,完成17-21题。

小酒桶

莫泊桑

情节链接   埃佩维尔镇上开客店的希科老板,终于与72岁的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签订了一份特殊的合约:他每个月给老婆婆250法郎,老婆婆百岁之后,她那价值6万法郎的农庄归希科所有。

三年过去了。这位老太太非常健壮。他好像一天也没见老,希科可就悲观失望极了。他觉着这笔钱好像已经付了半个世纪了,他觉得自己受了骗,上了当,破产了。过了一阵子他就要去看望一下那个老婆婆,就好比人们七月间到地里看麦子,是否已经熟得可以开镰收割。

他束手无策,一看见她,就恨不得把她掐死。他于是琢磨起办法来了。

终于有一天,他又来看她,兴高采烈地搓着手。闲聊了几分钟以后,他说:

“我说,老婆婆,您到埃佩维尔来的时候,为什么不上我那儿去吃饭呢?外边有人说闲话,说咱们的交情破裂了,我听着心里很难受。您知道,亲爱的老婆婆,上我那儿吃饭,一个钱也不用花。吃顿把饭,我是不计较的。您只要一想着来,就别客气,尽管来好啦,这反倒叫我高兴。”

    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用不着第二次邀请;第三天,她坐着她的马车,她就来到了客店,理所当然似的要求那份店主人已经许下的午饭。

客店老板心花怒放,像招待贵妇人似的招待了她,又是子鸡,又是灌肠,还有鳗鱼、羊腿和肥肉片儿白菜。可是她几乎什么也没有吃,因为她从小过的是俭朴生活,一向只吃点汤和一块抹黄油的面包,就行了。

    希科大失所望,只好一个劲儿地劝她吃。而且她什么也不喝,就连咖啡也不肯喝。

    他问道:

    “您总可以喝一小杯吧?”

    “这倒行,可以的。我不拒绝。”

    他于是使足了劲向客店的那一头喊道:

    “罗萨丽,快拿白兰地来,要上等的,最纯的!”

    女侍出现了,拿着一个贴着一张葡萄叶形商标的长瓶子。

    他斟了两小杯。

    “尝尝这个吧,老婆婆,这可是好东西。”

    那位老太太慢慢地喝起来,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,为的是好多享受 一会儿。等把那杯喝完,她把剩下的点点滴滴也倒在嘴里,然后表示:  

    “一点不错,真是好酒。”

    她的话还没说完,希科已经给他斟上了第二杯。她想拒绝,已经来不及了,她跟和第一杯一样品了好久。

    他于是要请她喝第三巡,她拒绝了。他一再的劝说:  

    “你看,这简直是牛奶嘛;我喝十杯,十二杯,都不费劲,跟糖似的下去了,既不胀肚,也不上头,简直可以说在舌尖儿上就化成气了。没有比这对健康更有益处的了。”

    她原来就很想喝,所以也就没有坚持拒绝,不过她只喝了半杯。

    这时候,希科忽然一下子变得非常慷慨,大声说:

    “好吧,您既然喜欢这个酒,我就送您一小桶吧,不为别的,就为让您看看,咱们始终是一对好朋友。”     

那位老太太也没有表示不要,就走了,她已经多少有了一点醉意。

第二天,客店老板进入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的院子,然后从车子里拉出一个箍着铁圈的小木桶。他要她

立刻尝尝,为的是证明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好白兰地;等他们每人喝了三杯,他就一面起身一面表示:

“您也知道,喝完了,咱们那儿还有,别客气。我不是进斤斤计较的人。完得越快,我越高兴。”

他有爬上了他的轻便马车。

四天以后他又来了。他走到跟前,问了好,几乎挨着她的鼻子跟她说闲话,为的是闻闻她哈气的味道

他闻出了酒香,于是他眉开眼笑了。

隔不了多久,当地就传说开了,说玛格卢瓦尔老婆婆常常独自一个喝的烂醉如泥。有时候躺在她的厨

房里,有时候躺在她的院子里,有时候躺在附近的路上,一动不动地跟死尸一样,别人只好把她抬回去。

希科不再上她家去了,有人跟他谈到这个乡下女人,他总要愁容满面地嘟囔着说:

“她这把年纪,竟沾上这种嗜好,这不是太不幸了吗?您瞧,一个人上了年纪,就无法可想了。早晚

她得上个大当才算完。

果然,她上了个大当。第二年冬天,快到圣诞节了,她喝得烂醉,跌在雪地里死了。

希科老板继承了农庄,他对人说:

“这个乡下佬,她要是不贪杯,总还有十年好活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选自《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》,有删改)

17.玛格卢瓦尔老婆婆为什么会落入希科老板的圈套?请分点概括。(5分)

18.希科老板为什么隔三差五就去看望玛格卢瓦尔老婆婆?当知道她经常喝得烂醉如泥后为什么就不再上她家了?(6分)

19.结合上下文,分析希科老板表现出不同神态的原因,然后补填表格内容。(6分)

20.纵观全文,你看出希科老板是一个怎样的人?从中你悟出了什么?(5分)

21.下面属于莫泊桑作品的一项是(        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分)

   A.《最后一课》     B.《羊脂球》   C..《格列佛游记》    D.《悲惨世界》

第三部分   写作(共60分)

五、(1小题,60分)

22.按要求作文。(60分)

   请以“奖励自己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。

   要求:①自选文体(诗歌除外);②600字以上;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。


2010年广州中考语文试卷真题

关键词:2010年广州中考语文试卷真题

标   签:2010年广州中考语文试卷真题

发布日期:2023年11月26日 16:36

更新日期:2023年11月26日

文章分类:优秀范文

以上整理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

 
Copyright @ 2022-至今 云锦家教 保留所有权利 备案号: 粤ICP备20081230号
网站地图 sitemap 360地图    教学资源往年中考高考真题
15622776772